内河船型标准化有了指路灯
日期:2010-07-15 |
字体:T T T
| 点击量:330
|
|
日前,由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编制,由交通部水运司发布的《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出台。就此,记者走访了负责编制《纲要》的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课题组组长高惠君。她将此《纲要》定义为“汲取了前一阶段我国内河推行船型标准化的经验,更注重实操性,是我国首次发布的、全国性的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的一份指导文件。” 广泛汲取经验总结不足。据了解,2000年,交通部按照航道等级推出一套全国性的船型标准——《内河运输船舶主尺度系列》,但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惠君认为,由于我国不同水系具有包括流速、航道断面和货运需求在内的不同特点,因此,虽然同属一个级别的航道,但在不同水系的情况差别却比较大。而《全国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正是用同等级航道的主尺度系列,在不同水系中推广,必然会出现不适应问题。正是查找出《内河运输船舶主尺度系列》的不足,此次《纲要》在此方面提出改进,即按照不同水系分别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
2003年,交通部提出选取京杭运河作为实施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并采取“标准船型送审图纸”的方式推进船型标准化。但是,由于“送审图纸”的方式较为刚性,缺乏对船舶个性化要求的考虑,所以在推进之初,市场反馈较为平淡。《纲要》汲取了京杭运河示范工程的经验,提出了3种选择标准船型的方式:“标准船型送审图纸”,市场有特殊需要或政府有特殊要求的船舶,在特殊的航区或技术水平相对薄弱的航区,可采用此方式;“标准船型技术方案”,是川江和三峡库区推行标准船型的主要方式,此种方式既具备强制性,又可使船东在保证主要技术参数的情况下,根据个性化和市场化的需求,对船舶进行总体布置和设备选型;“主尺度系列标准”,通过对船舶的总长、总宽和设计吃水等主要要素的限制,达到最大程度利用内河通航设施的目的,可充分调动船东的积极性。高惠君表示,“主尺度系列标准”是标准船型的主要形式及标准船型开发的技术基础,而“标准船型技术方案”则是最为倡导的方式。 高惠君强调,《纲要》提出3种选择方式,旨在根据不同水系、不同航区技术力量,适应不同航区市场及船东的要求,解决不同航区推进船型标准化的问题。结合各地水运经济发展实际据了解,《纲要》充分契合了各水系、各航段航道建设与航运发展情况,兼顾了当地经济发展因素,更能体现长期性和经济性。
翻开《纲要》,可以看到一个个目标明晰的时间表。一份总体目标为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总体推进划定了框架:到2010年,川江及三峡库区、京杭运河、长江、珠江三角洲及其干流基本实现船型标准化、系列化,平均吨位较2004年提高1倍,通航设施利用率较2004年提高15%,船舶安全技术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水环境得到基本改善;到2020年,内河船舶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平均吨位较2004年提高2倍,通航设施利用率较2004年提高30%,船舶安全技术性能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运输成本明显降低。 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水系又提出更为细化的阶段目标。高惠君提到,各水系相关负责部门和省市直接参与了《纲要》的制定工作,因此,各水系阶段目标的提出,与当地航运发展、航道建设程度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契合。以2010年阶段为例,川江及三峡库区的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5%,京杭运河及长江三角洲水网主要航道的此项指标为80%,珠江干线为60%;黑龙江水系主要河流则为50%。
同时,记者注意到《纲要》对现有船型进行了认定分类,即标准船型、自然过度型、改造过度型和限制淘汰型。高惠君表示,对现有船型的认定,体现出我国政府转变执政观念,通过适当干预,引导市场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进而体现出我国推行内河船型标准化的经济性考虑。
高惠君进一步强调,此种做法是从现代经济发展轨迹中总结出来的。把这一轨迹推及至我国内河船舶运输市场,便是采取政府适当干预的方式,通过对现有船型认定分类和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进行运力结构调整,减少由于市场自由度过高对经济造成的波动或破坏。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也是一种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重点区域重点“布控” 提及实施此《纲要》的重点,高惠君认为,从研究的角度看,下一阶段将划定3个层次的重点区域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第一个层次是航运发展较发达的水域,如京杭运河、川江及三峡库区和长江干线。第二个层次是正在发展的水域,如珠江三角洲、西江干线和长江主要支流。第三个层次是黑龙江水系等。
——京杭运河示范工程经过不到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阶段,京杭运河将自2007年元月1日起,禁止挂桨机船进入京杭运河苏北段和山东段航道;全面禁止挂桨机船进入京杭运河流域内的浙江省水域。此外,相关部门还将着手解决船舶污水排放、回收设施的配置等问题。
——三峡过闸通航能力的提高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的关键点,如何通过川江和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提高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是今年交通部十分重视的工作,相关部门拟在补贴、技术、配套支撑体系等方面制定更为细化的政策。今年,交通部将投入10亿元用于川江及三峡库区和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
——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干线的航运发展迅速,特别是西江干线发展速度超过了全国内河平均水平,2001年至2004年,西江干线货运量、货物周转量、集装箱吞吐量、船舶平均吨位等多项指标年均增长率都在20%以上,港口吞吐量增长27%。快速增长说明该航区航运枢纽建设速度和利用率上升较快,沿江具备相应的航运需求,这些也必将导致西江干线地区船舶运力发展速度加快。但同时,由于西江干线船舶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先进船型的研发和建造能力有限,所以更有必要在航区航运发力初期加以规范船型,使整个珠江三角洲以及西江干线航运发展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渠化河流也是船型标准化的重点。渠化河流具有推进船舶标准化最适合的航道条件,所以交通部及地方主管部门应使船型标准化与河流渠化同步进行。 高惠君最后强调,船型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项工作中,将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对《纲要》进行修正和提高,但作为基础性文件,《纲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指导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的价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