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水路交通志——概述

日期:2012-03-13  |   字体:T T T   |  点击量:290
        柳州市境内河流通航里程总长247 公里,具有发展水路运输的

天然条件。其中柳江是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的第二大支流,全长202 公

里,最大年平均流
量1860 立方米每秒,最小年平均流量690 立方米

每秒,航道水深保持在0 . 6 米以上,河宽300 - 500 米,长年可通航

120 吨级的拖驳船队及200 客
位的客轮,丰水期可通航10 加吨级的

轮船。流经柳城县凤山镇、柳州市、柳江县、鹿寨县、象州县,至象

州石龙三江口止,终点以上集水面积58397
平方公里。柳江上通贵州

省榕江、从江县,下达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肇庆市、广

州市、澳门、香港。解放后,经过多年整治疏浚、设置
航行标志,通

航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1992 年通航能力已达到五级。

        柳州航区港口主要由柳城港、柳州港、象州港、武宣港、来宾港

等港口组成。柳州港位于柳江中游,岸线长而曲折,有码头泊位20 个,

总长度2028
米,最大靠泊能力380 。柳州港至融安港218 公里(营运

航道里程,下同),至桂平港366 公里,至梧州港565 公里,至广州

港973 公里,至香港
1001 公里。柳州港历来是柳江水系最重要的港口

。解放前,柳州水运的主要航线有柳(州)梧(州)线、柳(州)长

(安)线。柳长线上航经新坪、
凤山、大埔、洛崖、龙头、和睦,到

达融安县长安镇,航程172 公里。柳梧线下航经象州、武宣、桂平、

平南、藤县,到达梧州。解放后,政府十分
重视发展水运事业。

        1952 年,广西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在柳州设立办事处。1956

年8 月,珠江航运管理局柳州航运工程区成立,先后对柳长线
、柳浮线

多次进行不同程度的疏炸、整治、维护,1973 一1974 年新辟柳江横

赖滩航槽。改革开放后,柳州水路的航线伸延到广州、香港。柳江水路

运输历史悠久。竹排、木排放运是较为古老的水运方式。在公路运输尚

未开通之前,柳江上游地区的木材全部靠水上放运,运抵柳州集散,


的直接放运到广东。时至今日,仍有少量的木排在柳江放运。自古木帆

船为柳江水运的重要运输工具之一。19 世纪末,蒸汽机客货轮船航行

于柳梧
线。20 世纪初,内燃机小型客货轮、大蒸汽机拖轮出现在柳江。

4 任一60 年代,柳江货运大多使用木驳船、机帆船。70 年代后,钢质

货轮渐多。唐
长寿元年(6 咒年),相思棣开凿,沟通柳江与长江水系

的湘江,柳江水运有了更大发展。通过柳江上运的货物有食盐、铁器、

农具、纺织品等,下
运的货物有木材、谷米、水果、矿产、陶瓷器等。

元代,官府在柳州路和静江路之间的航运线上设置了水路释站,加强

了桂中与桂北间的南北水路运
输能力和管理。清雍正十年(1732 年)

,柳州运馆设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运馆,以办理柳州贮仓挽运业

务。明、清时期的柳江水上运输日益繁忙
,贵州省及桂西北的大宗矿

产、土特产、粮油、白蜡等,均用船载经柳江运销湖南、湖北和广东;

从广州进口的煤油、棉纱、布匹、食盐、文具、百
货等商品,也经柳州

运销贵州。

 

上一篇:柳州水路交通志——航道、干、支流

下一篇:邓晚霞同志在柳州市女职工“双争”活动中成绩突出,授予“柳州市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