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的色彩有红、黑、黄、白、赭等,色彩绚丽,因绘制后不再烧彩,所以彩绘极易磨损脱落。

彩绘印纹陶(汉代)
也有个别为黄地,主要颜料是五氧化二磷或硫化砷。彩绘陶通常为黑地绘红白彩,红地绘黑白黄彩,白地绘红黑彩,底色与彩绘的搭配多绚丽斑斓,协调醒目。
彩绘陶主要是在泥质灰陶上作画。首先将陶器修整光滑,然后将彩绘颜料粉碎磨浆,添加适量植物胶,在器表描画图案。彩绘最常见的底色有3种:黑地以墨打底,红地以朱砂或铅丹打底,白地多用白粘土打底。
彩绘陶以黑、褐、红色为地,用红、白、黄、绿色矿物颜料绘图案。纹饰以几何图案为主,有圆点、条带、云纹、涡纹、回纹等,也有一些构思复杂的图画,如蟠龙、变体动物纹等。彩绘蟠龙纹陶盘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发展的繁荣时期,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墓葬中常陪葬彩绘陶。壶、豆、盘及鼎、尊的盖等几乎通体绘彩,颜色丰富,纹饰复杂。